来源:新材料在线|
发表时间:2017-05-07
点击:14595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文俊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8岁。
吴文俊院士,祖籍浙江嘉兴,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1946年到中研院数学所工作。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49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任研究员。
吴文俊院士具有强烈的爱国心,1951年自己放弃在法国的优越条件,回到了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显现了无比的优越性,改变了国际上自动推理研究的面貌,被称为自动推论领域的先驱性工作,是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
回国后,吴文俊院士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
1956年,37岁的吴文俊院士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7年,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之一。
1974年,吴文俊院士开始探索中国古代数学史。他发现,贯穿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是机械化的思想,是非常符合现代计算机的思想。这促使他想要将二者合一,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两年后,吴文俊院士放弃已成就卓著的拓朴学研究,在抱孙子的年龄“不可思议”地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让人动容的是,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年近花甲的吴文俊院士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他亲自在袖珍计算器和台式计算机上编制计算程序,尝尽了在微机上操作的酸甜苦辣。那时候,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机房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的身影。
1977年,吴文俊院士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
吴文俊院士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他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为复兴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与陈省身、程民德、胡国定等中国老一辈数学家共同提出“中国数学要在21世纪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数学强国”的宏伟目标。
他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但从来不注意个人名利,无论获得多么高的声誉,他总是勤奋地在科研第一线工作,一生积极进取、锲而不舍,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已故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先生曾评论吴文俊院士:“天资聪慧,有数学天赋,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工作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及独创性。他从事数学教研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贡献卓著……”
1986年吴文俊院士被邀请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分组报告,1990年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3年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94年获首届香港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7年获得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厄布朗(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
2000年,吴文俊院士由于对拓扑学与数学机械化的贡献,获得首届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2006年由于 “对数学机械化新兴交叉学科的贡献 ”与美国数学家David Mumford共同获得了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 “邵逸夫数学奖”及一百万美元的奖金。
在数学界,“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吴文俊院士的工作曾先后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有3位的获奖成果还使用了他的方法。一直到最近两年,仍有菲尔兹奖得主在引用吴文俊院士的经典结果。
吴文俊院士的逝世,是我国数学界的重大损失。吴文俊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对吴文俊院士的逝世,我们表示深切哀悼!
吴文俊院士,一路走好!
[声明]本文版权归本网站所有,转载请联系本网客服微信号:suxueer0823。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承担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内容仅读者学习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本网尊重知识产权,因整理资料所需,本文中引用部分公开第三方的数据、图片等内容,其所属的知识产权归属原作者,且凡引用的内容均在文中标注了原文出处、原作者。若版权所有者认为本文涉嫌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方(联系方式:0755-86060912)及时处理。
本网力求数据严谨准确,但因受时间及人力限制,文中内容难免有所纰漏。如有重大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