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材料在线|
发表时间:2016-07-22
点击:412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1年7月,由原材料科学系、金属材料系和无机材料系等三个实体系组建而成,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学院。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既保持了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同时又突出了理、工、医结合及新兴交叉学科的特色,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学院下设4个教学系(即材料科学系、金属材料系、无机材料系、新能源材料系及生物医学工程系)和1个中心实验室。学院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及7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已形成了5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稀土及纳米复合材料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化合物半导体晶体材料与制备技术、特种介电功能材料与制备技术、人体硬组织修复材料及人工器官相关材料与技术。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队伍职称及学历结构
职工总数 |
教授 |
副教授* |
中级及以下 |
博士学位 |
硕士学位 |
80 |
22 |
30 |
28 |
35 |
21 |
中国工程院 院 士 |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 员 |
教育部科技委委员 |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 头 人 |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
四川省新材料专家组 成 员 |
博士生 导 师 |
1 |
1 |
1 |
2 |
11 |
2 |
3 |
15 |
“十五”期间,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民口配套等二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1项为经费逾千万元的特大型研究项目;另外还承担了近1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总计经费达8388.5余万元。有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级、部省级奖励。发表论文828篇,其中被SCI或EI检索330多篇,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专利近20项,各项指标位居学校前列。
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学院的材料学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双双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组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材料学学科参加了全国学科评估,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评估结果为全国第六;材料学学科的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为全国第十八名。
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生70名,硕士生199名,工程硕士近20名,本科生1003名,成教自考学生100余名。学院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与国内外大学、研究院所密切配合,全方位积极培养适应国际化教育要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先后与美国的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niversity of Mary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Angles,英国的Queen Marry,University of London(QMUL),University of Loughborough,以及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学院优秀学生可以有机会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进行高水平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学院已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进行了五届共22名中国学生和三届共六名美国学生“环境材料与制备技术”专业方向的创新班学生的培养,效果良好。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学研究机构
四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七个校级研究所(研究中心) |
1.四川省功能材料物理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2.四川省稀土材料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3.四川省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4.四川省纳米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5.后续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1.太阳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2.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3.电子陶瓷与器件研究所 4.功 能 材 料 研 究 所 5.工 程 材 料 研 究 所 6.新型无机材料研究所 7.超微粉体材料研究所 |
硕士学位授权点 |
博士学位授权点 |
博士后流动站 |
工程硕士招生领域 |
材料物理与化学 凝 聚 态 物 理 材 料 学 生物医学工程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材料物理与化学 凝 聚 态 物 理 光 学 工 程 材 料 学 生物医学工程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物 理 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