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有材APP下载

新材料在线APP下载

寻材问料下载

开通会员

精彩推荐

会员享研报折扣价、看项目BP、约投资人、每日在通讯录加更多好友等特权

开通会员 查看会员特权

登录/注册

热门媒体号

热门企业号

直击2016中国国际碳材料大会 近千名产业精英共谋碳材料产业未来!

来源:新材料在线|

发表时间:2016-12-09

点击:58

正如碳材料火热的发展的势头一样,12月8日在上海召开的“2016中国国际碳材料大会”现场火爆,座无虚席。

2016中国国际碳材料大会现场


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之一,也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是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基础。碳材料作为唯一一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材料(C60、石墨烯),先进碳材料的发展已然成为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关键一环。


    此次大会是由中国新材料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全国科学院联盟材料化工分会、DT高分子在线主办,寻材问料®联合承办。来自中、美、英、韩、日、新加坡、以色列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行业专家学者和近千名行业代表汇聚一堂,深入分析石墨烯、碳纤维、碳纳米管等碳材料领域产业机会与风险,共同探讨国际碳材料发展的新技术、新趋势以及碳材料应用瓶颈问题,推动中国碳材料的发展。


本次会议主要分为开幕式及主论坛,石墨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金刚石,碳基薄膜,碳纳米管、富勒烯等几大专场。


在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科技委主任、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薛群基;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常任副理事长、工信部科技司原副司长阮汝祥先后为开幕式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科技委主任、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薛群基院士致辞

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常任副理事长、工信部科技司原副司长阮汝祥致辞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学所研究院李永舫;吉林大学教授李红东等分别做了关于石墨烯、富勒烯和金刚石领域的专题报告。


正如薛群基院士在致辞中提到的一样: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全球石墨烯、碳纤维、碳纳米管、富勒烯等碳材料领域发展方兴未艾,由于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掀起了全球性的研究热潮。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刘忠范教授发表了“石墨烯材料:制备决定未来”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刘忠范教授作报告


针对目前石墨烯产业发展现状,刘忠范院士表示,未来的石墨烯产业是一块大蛋糕,我们能切到多少取决于现在关注什么:我们需要关注引力未来的核心技术,而不是仅仅是今天的产品。

    

在刘忠范院士看来,制备是石墨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制备决定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则作了“富勒烯衍生物用于有机和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受体材料和电极界面修饰层材料”的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作报告



李永舫表示,有机太阳电池(OSCs)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SCs)是两种新型光伏材料,其能量转换效率已经分别超过10%和20%。富勒烯衍生物作为OSCs的受体材料以及用作OSCs和pero-SCs的负极界面修饰层材料对提高这两种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后,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吉林大学李红东教授作了“金刚石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的主题报告。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吉林大学李红东教授作报告


李红东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金刚石相关研究的多个重要进展,包括大尺寸金刚石单晶生长、新型纳米结构设计、光电器件、超导等方面内容,并探讨金刚石领域的发展机遇和应用前景。


 8号下午、9号全天,石墨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金刚石、碳基薄膜,碳纳米管、富勒烯四个分论坛同步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由寻材问料®斥重金打造了中国首部新材料行业大型高清系列纪录片——《大国之材》也将在此次会议上展示。


《大国之材》第一集将镜头瞄准了唯一一次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碳材料。历时半年,《大国之材》走进碳材料家族中石墨烯、富勒烯、碳纤维、碳纳米管、人工石墨膜五个年轻的“成员”。五家碳材料行业细分龙头,多位碳材料行业院士、专家,普通车间工人,将为您揭秘神秘“黑金”真实的产业现状,讲述材料人自己的故事。




《大国之材》将于元旦正式上映。


预告片请点击:中国首部新材料纪录片《大国之材》预告片重磅上映  寻材问料百万巨制致敬材料人




[声明]本文版权归本网站所有,转载请联系本网客服微信号:suxueer0823。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承担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内容仅读者学习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本网尊重知识产权,因整理资料所需,本文中引用部分公开第三方的数据、图片等内容,其所属的知识产权归属原作者,且凡引用的内容均在文中标注了原文出处、原作者。若版权所有者认为本文涉嫌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方(联系方式:0755-86060912)及时处理。

本网力求数据严谨准确,但因受时间及人力限制,文中内容难免有所纰漏。如有重大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点击咨询

客服

下载APP

公众号

让客服与您联系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让客服为您提供专属服务

关闭